報告主題:1.當紅樹林與激光點云相遇(田義超)
2.典型新污染物在流域河口-近海的環境行為與生態效應研究(唐建輝)
3.地下河口微生物的氮循環過程機制對氮素去除的過程機制(洪義國)
4.我國近海災害水母沙海蜇的食物組成變化研究(王俊健)
主持人:彭世球 研究員
時 間:2022年12月2日(星期五) 14:30--17:30
地 點:7A-229會議室;騰訊會議號: 960276288
主辦單位:廣西北部灣海洋環境變化與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專家簡介:
1.田義超,副教授,碩導,自治區林業廳專家,欽州市生態環境局首席專家,多個國際一區SCI審稿人,一直從事喀斯特與海岸帶生態水文過程方面的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項目3項(2項已經結題),廣西人文社科重大項目1項,廳級項目2項,橫向項目若干,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1部,該專著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專著系列,在《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刊物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8篇,其中Nature index論文1篇,國際TOP SCI論文3篇。
2.唐建輝,研究員,博導,從事河口-近海新污染物的環境行為、源匯過程與生態效應研究。發表論文100余篇。論文引用超過5500次,H-指數43。主持了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項目、基金委-山東省聯合基金(2018和2023年)、面上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等一系列項目。目前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分會委員等學術兼職
3.洪義國,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微生物生態與生物地球化學。主持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人才專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廣州市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發表論文100余篇,論文總引3000余次,H指數28,H10指數59。曾獲得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海洋工程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等獎,青島市技術發明獎等獎。
4.王俊健,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方向為浮游生物生態學。主要涉及近海浮游動、植物群落分布與影響因素,近海災害水母食性,極地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等研究。目前承擔校級人才項目一項,參與中國科學院應用研究項目一項。近期參與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我國近海水母災害的形成機理、監測預測及評估防治技術研究;科學資源調查專項--海山區水體浮游生物生態分布與生產力。